具体分析铸铝件时效和冷热处理工艺
铸铝件铸造轻合金由于具有密度小、比强度高、耐腐蚀等一系列优良特性,将更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机械等各行业。特别是在汽车工业中,为降低油耗提高能源利用率,用铝、镍合金铸件代替钢、铁铸件是长期的发展趋势。其中着重解决无污染、高效、操作简便的精炼技术,变质技术,晶粒细化技术及炉前快速检测技术。为进一步提高材料性能、 大限度发挥材料的潜能,可开发优质铝合金材料,特别是铝基复合材料以满足不同工况的性能要求;加强簇合金熔炼工艺的研究,续合金压铸与挤压铸造工艺及相关技术的开发研究;完善铁合金熔炼设备及相关技术和工艺的开发研究。铸造精度能够生产出薄壁构件,这样铸铝件就能达到接近成品状,从而简化了生产工艺。而中国也开发出了新的铸造技术,在CAM数值控制处理的基础上采用于三维CAD铸造技术,生产新的铸造产品。
优良的硬度和韧性有助于确保铸件质量,从而增强汽车的各项功能。而在过去这些与铸件的尺寸与大小相比都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我国的铸造厂要将更多的重点放在铸件的内部结构上。焊合是指压铸生产中,铸件与模具发生相互作用,起模时,铸件的一部分保留在模具表面,从而造成铸件缺肉的一种铸造缺陷。它是压铸生产中一个十分有害和棘手的问题,压铸模和铸铝件焊合的形成和扩展不仅降低铸件的表面质量和尺寸精度,而且可以引起铸件的报废,甚至导致模具的早期失效,同时,他还增加了模具的修复工时和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了劳动生产率。 近,人们对焊合现象开始重视起来,并在实验室采用一些试验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使人们对焊合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铸铝件时效和冷热处理工艺:
时效处理将固溶处理后的铸铝件加热到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出炉,在空气中缓慢冷却到室温的工艺称为时效。如果时效强化是在室温下进行的称为自然时效,如果时效强化是在高于室温并保温一段时间后进行称为人工时效。时效处理进行着过饱和固溶体分解的自发过程,从而使合金基体的点阵恢复到比较稳定的状态。时效温度和时间的选择取决于对合金性能的要求、合金的特性、固溶体的过饱和程度以及铸造方法等。人工时效可分为三类:不完全人工时效,完全人工时效和过时效。不完全人工时效是采用比较低的时效温度或较短的保温时间,获得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即获得比较高的强度,良好的塑性和韧性,但耐腐蚀性能可能比较低。完全人工时效是采用较高的时效温度和较长的保温时间,获得 大的硬度和 高的抗拉强度,但伸长率较低。过时效是在更高的温度下进行,这时合金保持较高的强度,同时塑性有所提高,主要是为了得到好的抗应力腐蚀性能。为了得到稳定的组织和几何尺寸,时效应该在更高的温度下进行。过时效根据使用要求通常也分为稳定化处理和软化处理。时效处理时,合金元素沉淀的过程大多需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1、形成G-PⅠ区。固溶体点阵内原子重新组合,出现溶质原子的富集区,伴随着点阵畸变程度增大,提高合金的力学性能,降低合金的导电性。
2、形成G-PⅡ区。合金元素的原子以一定比例进行偏聚形成G-PⅡ区,为形成亚稳相作准备,合金的强度进一步提高。
3、形成亚稳相。亚稳相也称过渡相,该相与基体呈共格联系,大量的G-PⅡ区和少量的亚稳相相结合,使合金得到 高的强度。
4、形成第二相质点和第二相质点的聚集。亚稳相转变为稳定相,细小的质点分布在晶粒内部,较粗大的质点分布在晶界,还相继发生第二相质点的聚集,点阵畸变剧烈地减弱,显著地降低合金的强度,提高合金的塑性。
铸铝件工艺品熔炼原则:
铝合金熔炼的装料顺序对保证快速熔化、减少元素烧损、提高熔炉的生产率有很大关系。其原则是:当用铝徒和中间合金进行熔化时,首先装入铝,然后加入中间合金。当熔炉的容量足以同时装入几种炉料时,则应首先一起装入熔点相近的成份。当用预制合金绽进行熔炼时,首先装入预制合金链,然后补加所需数量的铝和中间合金。当炉料由囚炉料和铝统组成时,首先熔化炉料中 多的那一部分。容易烧损和低熔点的炉料,如镁和锌,应在 后加入。在连续熔化时,坩埚内应剩余一部分铝液,以加速下一炉的熔化。采用覆盖熔剂时,应在炉料开始熔化时就加入熔剂。铸铝件工艺品是由铸铝件等材料加工制作而成的工艺品,铝合金的熔点在550-630℃之间,浇注温度通常为650-750℃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铝合金的吸气及金属的氧化也不断增加,因此在熔炼过程中金属液温度 好不超过800℃,同时要避免经常搅动,从而减少金属液的氧化。